赵春雷生前一直珍藏着一本学雷锋书籍。对党点贡
◤“我是和国一名老党员,退役军人、最后老干部、对党点贡老医生,和国捐献遗体实现了我的最后入党誓词,这是对党点贡我对党和国家的最后一点贡献。”2023年12月30日下午,和国在蚌埠市怀远县中医院10楼的最后8号病床上,76岁的对党点贡退役军人赵春雷安详地结束了平凡而不普通的一生。家人遵循他的和国遗愿,将其遗体无偿捐出,最后用于医学研究。对党点贡◢
曾更名致敬雷锋 生前想要把遗体捐出去
1月3日,和国赵春雷的最后二女儿赵玉娟透露,父亲想要捐献遗体的想法,起初并没有得到家里人的支持。“我是第一个表明支持他的,我跟父亲相处比较多,很理解他,我们的想法也比较相近。”赵玉娟介绍,父亲赵春雷,小时候的名字其实是叫赵春会。
1963年,他受到学雷锋活动的影响,立志要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。次年,为了自勉,便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“春雷”。此后,他一直积极做好事,成为乡邻眼中的好人。1969年,赵春雷响应国家号召光荣入伍。经过6年军旅经历的锤炼,他回到家乡,成为一名乡村医生,服务乡亲数十年,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身边的“活雷锋”。
“父亲是一位肝癌晚期患者,之前一直有很多基础病。尽管我们没有向他透露太多病情,但做过赤脚医生的他,其实早就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,并开始考虑后事,决心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。为了不让我们担心,又一直装作什么都不知道。”
赵玉娟坦言,得知父亲想要捐献遗体后,除了自己,家中其他人都不太能理解。但父亲始终坚持,一直劝说,大家才渐渐接受。为确保遗愿得以履行,2017年,赵春雷还撰写了遗书让家人签字确认。最终,在2018年,赵春雷签下了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,并指定赵玉娟为遗愿的全权执行人。
去世后完成捐献女儿 受其影响也志愿捐献
住院检查、转院确诊、回来治疗……赵春雷始终随身携带着捐献遗体的志愿书,并佩戴着学雷锋纪念章,还经常向病友宣传捐献遗体的重要性。
2023年12月30日下午,在蚌埠市怀远县中医院10楼的8号病床上,赵春雷结束了平凡而不普通的一生,生命定格在76岁。家人遵循他的遗愿,将其遗体无偿捐献给医疗机构用于医学研究。
当天,蚌埠医科大学遗体(器官)接受站的工作人员来到病房办理相关手续。安静的病房内,赵玉娟反复提醒家人,遵从老人的遗愿就是最好的“孝顺”。“大家都不要哭,老爸生前就说过,捐献遗体是光荣的事,我们都应该为他骄傲,这是做好事。”
受赵春雷的影响,赵玉娟也常年坚持献血,还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金奖。前几年就已经在网上办理了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。
“决定登记捐献时,我也和父亲沟通过。我了解父亲,和他的想法也比较接近,我们都觉得,捐献器官是真的能够帮助到别人,生命其实也能够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于这个世界。”赵玉娟还曾在社交平台上写下,“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,并不是对生命的放弃,恰恰是因为热爱生命。”
在赵玉娟的眼中,父亲是一个有着纯粹信仰的人。“只要他开心,我就支持。”
学雷锋书籍捐给母校 当地将号召向他学习
曾为致敬雷锋而更名的赵春雷,一生都在想着,如何才能为他人做更多的事。他在临终前写下自传书,里面提到,曾经,一战友家中来信,称家中有困难需要钱,他发现战友愁眉苦脸后主动找其聊天,并悄悄给他家中寄了15元钱。“虽说钱不多,但那也是我两个半月的津贴。”
邻居家有两个孩子父亲因病早逝,家中困难,赵春雷也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两个孩子上学,不图回报,就希望他们能好好读书,考上大学,学好知识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。哪怕是后来自己生病了,条件拮据了,赵春雷仍然不忘帮助他人,曾为一名因车祸需要治疗的村民四处筹款。“我帮他四处借钱,加上我平时省下的,多次筹得8500元。”
赵玉娟告诉记者,父亲一生向善,父亲去世后,她也代替父亲,将其生前珍藏多年的一本学雷锋书籍,捐给了母校怀远二中。
“我想在生命就要结束之时,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界做医学研究,器官捐献给红十字会救助他人,使他们延续生命,为党和国家做更大的贡献……死后丧事从简,一不用音响,二不用棺材,三不用办酒席待客,四不用烧纸穿孝,不收任何人的钱物。孝心在心中,想念在心中,留下钱财培养好下一代,这就是对我的孝心。”这是赵春雷留在遗书中朴实的嘱咐。
蚌埠市怀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说,赵春雷用一生的追求,践行了退役军人的本色,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。“下一步,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搜集整理赵春雷学雷锋的先进事迹,开展‘学习赵春雷、服务为人民’的系列活动。”(记者 任海怡 通讯员 陈昂 朱永鑫)
(作者:产品中心)